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  历史渊源
华佗五禽戏的传人们都认为 ,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 据史料记载 , 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 , 湿气弥漫 , 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之症 。 在这种情况下 , 古人想出了“乃制为舞”“以利导之”的锻炼方法 。 这种意在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的“舞” , 也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术的一种萌芽 。
 
《庄子》中曾这样描写:“吐故纳新 , 熊经鸟伸 , 为寿而已矣 。 ”这其中的“熊经鸟伸” , 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 , 习练气功的描写 。
东汉时期的华佗继承了前人的导引术 , 同时根据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 , 创编了较为完善的五禽戏 , 世人将其称为“华佗五禽戏” 。


关于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 , 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 , 名五禽之戏 , 一曰虎 , 二曰鹿 , 三曰熊 , 四曰猿 , 五曰鸟 。 亦以除疾 , 并利足 , 以当导引 。 ”南北朝时期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也与此基本相同 。 这些史料有力地证明了华佗编创五禽戏确有其事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华佗五禽戏有了很大发展 , 各种导引术专著和导引图相继出现 , 名目更加繁多 。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鸟伸、猿据”等各种名称 。
 
隋唐时期 , 华佗五禽戏更为流行 。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闻道遍为五禽戏”的诗句 , 宋代陆游也有“啄吞自笑如孤鹤 , 导引何防效五禽”“不动成罴卧 , 微劳学鸟伸”的诗句 。 可见在隋唐 , 两宋时期 , 华佗五禽戏便以其蕴含的深邃的中医原理和古老的养生妙谛而广为传播 。
 
明清时期 , 华佗五禽戏有了较大发展 , 研究专著不断问世 。 影响较大的有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 , 他将华佗五禽戏的动作精心绘成图案 , 编入《夷门广牍赤凤髓》一书 。 清代曹若水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 , 都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 。 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的有较大出入 , 五禽动作均为单式 , 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鸟” 。 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 , 而且还有神态上的要求 , 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 。 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
18世纪晚期 , 华佗五禽戏由法国传教士Amiot传入欧洲 , 不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触到华佗五禽戏 , 还在国际层面上 , 对现代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
 
·  运动特色
现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华佗五禽戏 , 套路上主要分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 。
 
一、虎戏 。 习练虎戏时 , 需手足着地 , 身躯前纵后退三次 , 然后引腰、昂头 , 如虎行步 , 前进、后退七步 。 虎戏气势威猛 , 能升肾水之气以固肾 , 肾气固则精气足 , 气足则五脏六腑皆固 。 久练能通督脉 , 督脉通诸脉皆通 , 精力自然充沛 。
 

推荐阅读